【CHLA报道】风景园林创新发展论坛藤井英二郎教授演讲实录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 藤井英二郎
首先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来到这个会场做研究性的演讲。我的研究小组主要是研究分析了园林的树木和绿色空间里面,它怎么样产生对人的认知的过程和心理的效应,所以整个的报告想总结性地来表达一下园林的植被属于一种心理物理疗法,(我们)通过一个问卷调查的模式,一个集体监测的模式,相当于一个主观跟(一个)客观的观察模式,来探索了一下绿色空间跟园林的治疗的特点。分别是用以下4种方法进行了研究。
1.一种视觉的观察,其实就是人的眼球在看到植被不同状态的时候它转动的频率跟观察聚焦的角度,停留的时间,一个是停留的时间,还有一个是停留的频率。
2. 它利用脑电图来检测人的大脑对看到不同的状态跟景象是在什么样的反射区里面有一种波动。这种波动分别叫做α的脑波跟β的脑波,α的脑波主要是在人放松的情况下是非常高的,而β的这个脑电波是在人紧张情绪的状态下是比较高的。
3. 利用近红外光谱的一个监测,来测你大脑血液的流动情况,所以相比这个脑电图来讲这种监测情况更加地精准,而且它可以更有效地反映你这个血液流动的速度。
4. 看眼球的活动以及脑波的活动,同步进行分析,看有没有一个相互的呼应作用。
这个研究的特点分成了两类,一个是语言类特点,一个是非语言类的特点,非语言类反馈主要是以监测为主,而语言类的反馈特点主要以问卷的方式为主。非语言类就是刚才提到的是观察眼睛移动方向跟频率,还有就是大脑的反应,利用脑电波跟近红外光谱的这个方式,还有就是测你心跳的频率以及血压的频率。语言类其实是比较少见的,他们做了一些采访,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比如说语义的区别法跟一些情绪方面的,用一些问卷的方式来调查了实验者的一些心理状态。研究的对象也分为主要的两类,一个是比较相对客观的分析对象,是以树木跟植被为主的,而且它特别提出来就是说这些树木并不是一些影像或者是图片,而是真实的一些植被,一共分为4类,第一类就是个体的一种树的形态,比如说针叶树或者阔叶树具有比较浓密的树冠的形态的树;第二类,是一种对称的种植植被的种植方法,是在园林里面,特别是几何园林里面可以经常看到的;第三类,尺度比较小的绿色空间,主要是以绿篱的形式围绕,比如说草坪绿篱那种形式是绿色空间的形式;第四类是比较综合性的一些花园的那种绿色空间。
第二类相对主观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也就是参与实验的这些配合者来进行一些研究。主要是包括了男性与女性研究人员的区别,再有是来自不同国家背景的,比如说韩国、中国、日本、美国、加拿大以及埃及。第三类就是老年人,他们觉得这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进行研究。我们一共做了两个类型的实验,第一个类型就是看这个绿色空间怎么使人来放松。分别从三个方面,一个是视觉方面的实验、噪音方面的实验和颜色方面的实验,在视觉实验里面就比较了绿色的树篱和水泥墙对人感知的一个实验,噪音实验就是绿色空间对于缓解人紧张情绪的一个作用,最后颜色实验是一个绿色本身这个颜色是不是稍微弱刺激性一点的颜色。第二类实验就是不同的园林特征为主来看它如何它相关的一种认知模式,就体验者在不同的园林类型里面,是不是对园林的理解来让他们的脑电波产生不一样的反应,所以在这个里面有六点比较有意思,他们观察的点。就是说首先我想说一下日本园林的特点,第二就是说几何园林中这种对成性种植有一种不同的聚焦反应。
然后后面是对修枝木的认知反应,大家知道日本园林里面有很多人工性的修枝的一些手法,人工性能刻画出一些自然的景观。之后看这三种,刚才提到了实验方法,一个是大脑的监测、眼睛的移动和人的采访的反应,这三种感知实验相互的一些关系,是不是有一定的对应性。最后是在看不同属性的园林,在看它的这个视觉移动的对比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区别。在第一个实验中一共有5个不同的场景,大家可以看到这五个是循序渐进的绿色植被的面积会慢慢的扩大,所以在这个扩大过程中人的视觉反应是不太一样的。在这个实验中一共有37位参与者,其中19位是男性,18位是女性,这个是相对实验结果,想证明的就是说男性跟女性在大脑中的α跟β脑电波的一种区别。主要是如果看这个图的话,这个越往上面他是越放松的一个状态,越往下是越紧张的神经状态。X轴是说从一开始的完全的水泥墙,到最后的植被最多面积的这种场景,最后的实验结果他想说的其实男性是更具备,就是他放松的α的脑电波是稍微比女性强一点的,而两个性别都展现出了一种就是你看到的绿色面积越多,你的这个放松的情绪就会越明显。
这是第二个实验,是看树篱墙对这个噪音是有什么样的一个情绪波动的反应?整体来讲你有两个实验场地,一个是左边完全是水泥建筑砖体建筑没有绿植的场地,另外一个是右边的这个,是有这种草地跟绿篱环绕的一种场地。这个就是实验者,实验者他坐在这个地方,他的眼睛是看到水泥墙的墙体面的,而在这边这个的实验者是相对于你看到的是一个绿值的一个周围的环境,然后坐在一个草地的这面,相当于同一个人将有三次观看的这种体验,分别是先在水泥墙这边看,然后在绿植看,再回水泥墙看,或者是先在绿植这边看,然后再回水泥墙这边看,再到绿值那边看,整体的实验背景就是这样的。
上面是整体的平面图,下面是立面图的一个效果,所以整体性他们做了一个男性跟女性的对比,比较有意思的一个刺激点,就是刚才那个场景的一个背景下,其实你坐在那个地方你的后面是有一个噪音的这么一个机器,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噪音播放出来的,然后在一段时间之后在10的那个地方的时候,就突然间有噪音播放出来,这样人体就会有一个反应,这个时候你脑电波的α,就是你放松的情绪就会马上下降,变得稍微的紧张起来。这个时候你的噪音停止之后,马上人就会有一个恢复的过程,在这个恢复的过程再看墙面,就是他对比的这个墙体跟绿色植被看不同颜色、看不同场景的时候你恢复过程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就是看绿色墙体比水泥面的恢复过程其实是要更快一些。而且相对男性跟女性对比起来女性其实往往恢复得稍微更快一些,所以这边需要强调的就是说绿色空间对于缓解人的紧张情绪是有相当明显的一个作用的。
第三个实验所强调的是要对颜色的感知,下面两个场景相当于参与者坐在一个地方是观看不一样植被的一个背景,一个是左边绿色植被是日本的柳杉,右边是日本的染井的吉野樱花,相当于一个是看绿色的植被,另外一个是看粉色的开花状态的植被。同时观察者会监测他们的血压、他们的心跳以及他们的脑电波,我想特别提出来是这两种植被特点是营造不同的一种环境。颜色首先是第一个特点,再有就是说它整个的树冠的密闭度,也是说山树会比较高一点,樱花树会低一点,而且有一个是针叶的一个是阔叶的,所以想强调的是他们所观察的东西从各个角度来讲都是有一定区别的,尽管都是植被。这两个对比,就是刚才的那个实验结果就是当男性跟女性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植被的类型的时候,他的大脑里面的反射区跟他的视觉反射区是不太一样的,上面的这一组是看到完全是绿色的山树,它的反射区是大脑里面前面的部分叫做额叶,额叶部分是你的视觉感受的,这个反射区是有的。还有就是侧面你的认知感受,后面是视觉感受,前面是在被消化过之后的一种认知感受,旁边是一种传递的认知的过程。所以在绿色的时候这种认知感受是没有粉色的这么强,男性跟女性的比较。
这边想要对比的一个是颜色对于你在非语言环境下的实验的一种刺激的对比,也就是说当你仅仅坐在那边,什么都不去体验,仅仅是看到这个植被的时候你的高血压跟低血压的度数,和你的心跳度数在两种樱花树跟杉树的对比下是不太一样的。总结一下,就是说你在樱花树下的观看情况下其实你的精神状态是有一些兴奋的,也就是说你的心跳是相对比较快的,而在完全绿色的状态,就是杉树的状态中你的心跳速度是相对比较慢的,这个是很直接地反应了你大脑对不同颜色感知的一个对比。在这里就到了实验,就是第二类实验过程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园林,特别是日本园林做出的一种观察性的实验。简单的叙述一下日本园林的几大特点,分别是5大特点,也就是说日本园林它是没有轴线的,它的轴线的空间是相对比较弱的;第二,它的室内的空间跟室外园林的空间是呼应得比较强,没有一个很明显的过渡变化;第三个,可以看得出来它里面的一些造园的手法用了很多自然元素,比如说石头、植被都是非常让他们保持在一种很自然的状态,这种自然状态是有前提的,就是说这是由人工塑造刻画下的自然状态,也就说可能比自然更人工化的自然一些;第五点,它这个人工刻画下的自然是需要有一些技术手法的,也就是这种修枝技术,让本身当树木长的比较浓密的时候,你要把它修得稍微的稀松一点,这样树冠看起来没有很拥挤,所以我想说整个人与自然是相互的一种作用。我的实验主要是想在第一点跟第五点上主要展开。
在这类跟园林类型有关的实验里面,首先做了一个视觉方面的实验,就是说在几何花园里面希望能够看到就说当在这个路口种植上一堆对称的植被的时候,观察者坐在这个地方观察这对对称的新种的植被会有什么样的视觉反应?这是一个当时实验场地的一个图的示意,可以看左边跟右边的区别,就是有没有种那两颗比较对称的植被,下面那个图就是参与者坐在椅子上观察这两个植被的时候,各种那种脑电波机器跟视觉机器来测试他们视觉的一些反应。这是刚才的实验结果,主要的几点就说当在没有种植这两个对称的植被的时候,你的眼神的聚焦跟移动的速度其实是没有那么快的,但是种植之后他的新的观察点出现了,他聚焦的频率跟聚焦点都会更多更快一点。而且主要反应的区域就是这两颗植被中间上面的这个区域会有更多的眼神聚焦的视觉点,所以发现这种对称性的种植是可以加强几何园林的一种景观效果。
这里想强调的是其实参与者里面,就是观察这个视觉反应的里面有日本的学生,也有韩国的学生,就是两类不同的人群在做观察,所以整个观察的效果对于这两个植被其实是差不多的,就对于国家的这种不同的人群来讲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但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区别于日本的学生跟韩国的学生,就是说日本学生他们视觉的焦距点除了两个植被之外,还有两个植被之间的范围,而韩国学生仅仅把这个视觉的聚焦点在植被本身上面,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的结果,就其实一开始他们在问韩国学生跟日本学生的时候,就是这两个植被有没有更喜欢的?其实两个学生的反应是没有太大区别的,从心理的主观层面他们是没有区别性的,但是从他们的眼神聚焦点可以看出来韩国的学生更侧重于植被本身的关注,而日本的学生是植被跟植被中间空间的这么一种关注。除了韩国跟日本之外,之后这个实验又在美国和中国的学生身上产生同样类似于韩国学生的这个效果,所以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就日本的学生为什么会跟其他国家学生不一样,而他们开始关注两个植被中间区域有更多的聚焦点呢?
他们就是觉得可能是因为日本的园林跟其他国家的园林有一些区别,因为在韩国、中国和美国,我们更多地可以了解到几何型的园林的种植,也就是说当我们看到园林的时候我们的聚焦往往是在植被上面,而日本的园林,就他们日本传统的园林手法,是没有这种几何对称轴线的这种特征的,也就说当他们在观察两个对称的新的植被的嵌入的时候,他们会整体地看待一个环境,而不是看待仅仅这个植被本身。所以上面的这两个植物可以说下面这个是榕树了,两个的差别左边的这个榕树是被修剪过的,右边是完全自然状态是没有被修剪过的,这个实验是中国学生来参与的,植物的修剪和没有被修剪的两个植物的观察中。上面的这两个植物是黑松,下面这个是榕树,两个的差别就是说左边的这个黑松跟榕树是被修剪过的,所以它的树冠的孔隙度跟通彻度就会更高一点,而右边是完全自然状态,是没有被修剪过的。这个实验是一位中国学生来参与到对这两种不同的被修剪和没有被修剪的这种植物的观察之中。所以以同样类型的一个场景对美国的学生也做了类似的测试,但区别的就是说他们用的这个植被,就第一个中国学生测试的那个植被是我亲自自己修剪的,但是这个有一点惨,因为这边的植被不能带到美国去,所以他们在当地也找了一个修剪过跟没有修剪过的两个作为对比。
之后在美国学生的实验之后又对日本的学生做了类似的实验,也是同样修剪过和没有修剪过的,并且可以看到他们在监测脑电波的时候是用了非常复杂的机器来看你的血液跟你的电波流动的状态。通过机器,大家看到这个机器有很多线就是监测你不同的脑的反射区域,前面这个叫做额叶区,这个主要是你的感知判断跟运动的一个区域,顶部是叫顶叶,是一个体感和认知的一个区域,旁边的这个叫做颞叶。颞叶区域是声音的识别、记忆、认知方面,最后这个是视觉的一个区域。也就是说不同的感知在不同的区域能够反射出来,我想强调的其实是在中间这个区域对于感知和认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这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发现,所以这个是对修剪过的树木的认知,是有不一样的一个反射区的,我想强调的就是红色的三角部位,也就是他们的视觉反射区,是非常强烈的,而黑色的这个部位就是认知区域,是稍微弱一点的。
这个实验是对于不同颜色的树叶做的实验,分别是有日本的29位学生参与和埃及的20位学生参与到这个实验过程之中,也就是说他们所观察的对象是完全有绿色的叶子,但是有5种不同类型的颜色的,这个绿色的叶子,有5盆不同颜色的叶子,然后这样观察得出的结果。这是我们观察的结果,所以这张表格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一个,在监测跟观察之后的一个比较,是比较了人的大脑活动在采访之后他们的感知,以及他们的视觉活动,分别在不同的,比如说深绿色、绿色、白色、红色不同的树叶在感官之后的一种横向跟纵向的综合性比较。比较的结果其实还是挺让人满意的,因为你看到了一种从他的大脑活动加主观的感知,再加上它的视觉活动是非常一致的,就当你整个的感官觉得这个东西在你的精神层面给了你一定的刺激,觉得很新鲜,比如说那个樱花它刺激到你的时候你的大脑的活动层面,也是在相对应的这种感知层面受到了刺激,然后你的眼部的活动是非常的频繁的。而相反,就是说当你的这个感知层面,觉得这个东西,比如绿色让你很平静,那么你的大脑的活动区域其实也是相对来讲你的感知区是比较弱的,而且你的眼睛活动的频率跟对角也是相对比较慢的,所以整体来讲相对应性还是很强的。
这个就是说基于之前一个实验的结果,这次是更综合性地在不同的园林上比较了一下,比如几何性的花园、日本的园林跟这种自然属性比较强的园林,然后对于人的这种感官有不同怎样的一个体现。我们略过了很多的实验过程跟数据的比较,最后的这个实验结果可以展现出来就是说日本的园林相对于几何性比较强的园林来讲,其实它让眼神活动的频率跟聚焦性都有非常强的一种特点。我们简单性地做了一个刚才7种不同实验的一个总结,这个就略过不再详细地再说一遍了,这些实验得出来什么样的一个结论呢?其实在这种几何花园中,应用的这种对称性的种植手法,加强了这种垂直角度的一个关注。在关注的观察过程中你的视线移动的速度是会更快速的,日本园林具有不同于几何园林对称性的特征,因此日本人在他们的观察植被的聚焦,就不光是在植被本身,而是在它整体的这种园林环境上面。之后又说到了日本园林,我觉得更像是一种通透性的修枝技术,能够吸引人更长时间的来关注这个植被,尽管它是一个比较人工化的自然刻画的结果,但是可能新兴感强度会更高一点,所以日本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比较感性的感受体验。
最后稍微总结了一下日本园林的医疗作用,其实它是在激活大脑的感知区域还是有相当大的一个作用功能的,就尽管韩国、中国园林中也有许多的自然元素,但是因为日本园林本身它的人工塑造自然元素的属性是很强的,所以相反它的脑部感知区域的刺激作用会更强一点。而且日本园林大家有没有去参加过?它的尺度是相对比较小的,所以它的视觉吸引的注意力其实更丰富一点,它的感性色彩也更强一点。其实感性的这种感知的反应能让人们更加了解我们内心最原始的一种需求,所以这就是大概在几个实验之后日本园林的植被对于人的这种感知系统有怎样的一个影响。因为时间的关系很抱歉删减掉了很多过程之类的,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在下面的提问环节,如果有什么感兴趣的话还是可以来问问。
主持人:我特别佩服这样的一个研究,这是整个理论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然后园林本质来说是跟人的关系,刚才刘博士也说到了如果在设计中能够更多的应用一种方式去运用理性的话,实际上这个是特别重要的。那么下面有没有什么问题?
提问1:我想问一下就是说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说仅仅是证明一下不同园林对于人的感知的这样一个结果呢?还是说我们将来可以应用它的实验结果到我们的设计过程当中呢?
藤井英二郎:这其实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其实他主要关注这个是因为,我们知道在日本之外可能有500多个日本的园林在不同的国家,为什么这么多国家都采用日本园林的造园手法,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原因?我觉得日本园林本身其实它除了外界的自然之外,它更是一种感性的过程,就是自然他分了两种属性,一个是外界本身自然的本体,再一个就是你内心的自然,可能是一种最原始的内心诉求的状态,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人们再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的,所以用这个方式来看外界的自然到人自身身心感受自然的一种关系,他觉得是很奇妙的一个过程,所以我希望我的实验能够激发人们在对这方面再多想一想,多反思一下。
提问2:我想问一下,这个研究是希望跟人的神经这种学科合作开始进行的这个实验呢?还是说一开始是因为什么缘由采取这种实验的方式?
藤井英二郎:用另外一种语言来叙述,其实我觉得它更是一种感性跟理性的一种体验过程,比如说心跳、血压,然后你的视觉的反应它是一种很逻辑、很理性、很科学化的一个过程,而你的问卷式的是一个很感性化的过程。作为设计师来讲我们通常是以感性的这种感受去设计,但是同时设计的背后是需要理性支持的,而这种支持的过程,就是这种信息的采集过程,所以我希望这种理性的信息的采集可以支持到你的这种感性的设计里面。
投稿邮箱
news@chla.com.cn
微信号
chlaweb
微博
@中国风景园林网微博